中学生励志故事精选

励志 发布时间:2021-05-22 15:24
[摘要]第一篇: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大二的课堂上,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小伙子向另一个名叫科莱特的同学商议,一起退学
第一篇: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大二的课堂上,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小伙子向另一个名叫科莱特的同学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bit财务软件。科莱特非常惊讶,对于bit系统,教授刚教了点皮毛,他拒绝了哪个同学的邀请。
1995年, 科莱特拿到了博士后的学位,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个退了学的小伙子已经开发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两周后占领全球市场。这个退了学的小伙子是谁呢?他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这个名字代表了成功和财富。
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去从事发明创造的人不多,许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的时候,就直接对准目标,然后在创造的过程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如果等一切条件具备了才去行动,那么你会永远等下去。
 
第二篇:
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有一个叫比塞尔的村庄,它靠在一块5平方公里的绿洲旁。从这里走出沙漠一般需要三昼夜的时间。可是,在肯.莱恩1926年发现它之前,这儿的人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沙漠。为什么世世代代的比塞尔人始终走不出那片沙漠呢?
原来比塞尔人一直不认识北斗星,在茫茫大漠中,没有方向的他们只能凭感觉向前走。然而,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一个人若是没有固定方向的指引,他们会走出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终回到他起步的地方.但是自从。肯莱文发现这个村庄之后,他便把识别北斗星的方法教给了当地的居民, 比塞尔人也相继走出了他们世代相守的沙漠。如今的比塞尔已经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每个到达比赛尔的人都会发现一座纪念碑,碑上刻着一行醒目大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第三篇: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
经过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3%的人,25年来几乎不曾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朝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共同特点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成为各行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等。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生活过的都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
因此,目标对人生有导向作用,成功在开始时仅仅是一个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功,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第四篇:
在秘鲁一个小山村里,有一群男孩,他们很小就到大街上卖报、替路人擦皮鞋。尽管干着这些最低贱的活,但天真的孩子们都有着很大的志向,每当友人问他们长大想做什么,孩子们总喜欢说:“当总统”。
其中有一个男孩恳求父亲让他上学,因为他听说当总统的人都是读过书的。面对父亲的反对,男孩承诺说:“我不会因为上学而浪费做工的时间,我会赚回与从前一样多的钱。”从此男孩白天上学,早晚仍去做从前的杂活。为了那个总统梦想,他努力让自己的成绩成为所有孩子中最好的。
1964年,18岁男孩获得了美国旧金山大学的奖学金。在美国攻读学士学位的同时,他还利用学习余暇打工,寄钱给家里,后来,男孩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和教育学博士学位。矢志不虞的奋斗让他离梦想越来越近。50年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在秘鲁2001年大选中,当选新一届秘鲁总统,他就是现任秘鲁总统托莱多。
长大想当总统的孩子很多,最终成为总统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如果年幼的托莱多与其他同伴一样只有梦想却不为之辛勤播种耕耘,那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哲人说,握在手里的松子,他永远只是一枚松子。只有撒播在泥土里的,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第五篇:
1835年,摩根先生是一家名叫“伊特纳”的小保险公司股东之一,它专营火灾保险业务。
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纽约突发了一场特大火灾。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股东们一个个慌了手脚,纷纷表示要退股。珍视自己信誉的摩根先生斟酌再三,决定舍财保信誉。于是,他卖掉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旅馆,低价收购了大家的股份,又通过别的融资渠道,很快将十多万的保险金凑齐返还给了投保人。—时,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声誉鹊起。已濒临破产的摩根先生此时怀里只剩下一个空空的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了。绝望中的他打出广告:本公司为偿还保险金已竭尽所能,从现在开始,再入本公司的保险,保险金一律加倍收取。 
没有想到的是,有更多的人来到这家加倍收取保险金的小保险公司投保,因为在人们的心中,伊特纳火灾保险公司的信用是可靠的。不久摩根先生不仅将自己原来的旅馆买了回来,还净赚十多万元。
 
第六篇:
按时起床难吗?不难。不难吗?难。
一年365天,我迟到261天,剩下的是大礼拜。其实我从不吃早饭,也很少在早上洗脸,骑车的速度在80迈左右,但我还是每天迟到,因为我起床太晚。
 忽然有一天我觉得再也不能过这样的日子了,我要拿出点时间来改掉这个坏毛病。
 我把起床晚造成的后果一一列在一张纸上,然后把它贴在床头的左边;再用一张纸列出按时起床的好处,把它贴在床头的右边。这样无论我把头转向哪一边都能看到提示。
我还给手机和传呼设定闹钟功能,和闹表配合使用。当然,一个小小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第一次起床晚了,扣掉本周零用钱的一半;第二次,扣掉剩下的一半;以此类推。
第一周下来,我彻底“破产”了,还要从第二周的零用钱里借点。第二周情况稍有好转,至少没有借第三周的钱。   
当第三周结束时,我惊喜地发现按时起床已经成为我的新习惯被固定下来了。早上,我可以悠闲地吃早餐,还有时间把自己打扮一下再出门,车骑的也不再像开坦克一样了。我心中涌起一阵自尊的波澜,瞧,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用21天生活就变得完全不同了。
 
第七篇:
一天,生活在山上的部落突然对生活在山下的部落发动了侵略,他们不仅抢夺了山下部落的大量财物,还绑架了一户人家的婴儿,并把他带回到山上。
可是山下部落的人们不知道怎样才能爬到山上去;他们既不知道山上部落平时走的山道在哪里,也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山上部落,不知道如何去发现他们留下的踪迹。
尽管如此,他们派出了他们部落中最优秀、最勇敢的战士,希望找回孩子。
他们搜寻了一个又一个可能是山上部落留下的踪迹。用尽了所有办法,但几天的艰苦努力才前进了几百英尺。他们感到一切努力都是无用的,决定放弃搜寻,返回山下的村庄。
正当他们收拾好所有的登山工具准备返回时,他们却看到被绑架孩子的母亲正向他们走来,而且是从山上往下走。他们简直无法想象她是怎么爬上山的。待孩子的母亲走近后,他们才看清她的背上用皮带绑着那个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孩子。哦,真是不可思议,她是怎么找到孩子的?这群部落中最优秀、最勇敢的战士都迷惑不解。
 其中一个人问孩子的母亲:“我们是部落中最强壮的男人了,我们都不能爬到那么高的山上去,而你为什么能爬上去并且找回孩子呢?”孩子的母亲平静地答道:因为那不是你们的孩子!”
 
第八篇:
小城中最大的一家独资企业招聘一名技术人员的消息不胫而走:月工资5000元,奖金除外,每年还可到大洋彼岸风光—次。报考者蜂拥而至。
高工坐在闷罐似的考场里,蒸腾的暑气加上爆热的心情,远胜过当年考大学。他浑身热汗淋漓,面对考题他并不怵,外文、专业技术类考题都答得十分圆满。惟有第二张考卷的两道怪题令他头疼:“您所在的企业或曾就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这类题对于曾在企业搞过技术的应考者并不难。可高工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提来攥去,迟迟落不下去。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我怎能为自己的饭碗打大家的饭碗呢?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在考卷上写下四个大字:“无可奉告。” 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向家里,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全家默默不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石破天惊,他交了白卷的独资企业发来了录取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人议论纷纷,成为小城的—大新闻。
 
第九篇:
有些事常让我感动。
在火车上,一位孕妇临盆,列车员广播通知,紧急寻找妇产科医生。这时,一位妇女站出来,说她是妇产科的。女列车长赶紧将她带进用床单隔开的病房。毛巾、热水、剪刀、钳子什么都到位了,只等最关键时刻的到来。产妇由于难产而非常痛苦地尖叫着。那位妇产科的妇女非常着急,告诉列车长,她其实只是妇产科的护士,并且由于一次医疗事故已被医院开除。今天这个产妇情况不好,人命关天,她自知没有能力处理,建议立即送往医院抢救,列车行驶在京广线上,距最近的一站还要行驶一个多小时。列车长郑重地对她说:“你虽然只是护士,但在这趟列车上,你就是医生,你就是专家,我们相信你。” 护士明白了。她坚定地走进产房,列车长轻轻地安慰产妇,说现在正由一名专家在给她手术,请产妇安静下来好好配合。出乎意料,那名护士几乎单独完成了她有生以来最为成功的手术,婴儿的啼声宣告母子平安。
 那对母子是幸福的,因为遇到了热心人;但那位护士更是幸福的,她不仅挽救了两个生命,而且找回了自己的信心与尊严。因为责任,因为信任,她由一个不合格的护士成为了一名最优秀的医生。每个人都有责任感,每个人都会为不辱使命而努力。责任能激发人的潜能,也能唤醒人的良知。给人责任,也就是给了信任和真诚;有了责任,也就成就了尊严和使命。
 
第十篇:
曾读过一篇文章,记述的是二战期间一位德国老人的故事,他的家在农村,人烟稀少。有一天,一个身穿风衣、头戴礼帽、手提皮箱的男人在他家院子栅栏外徘徊。他观察良久,然后走上前去对那人说:“先生,您是否愿意帮我把栅栏里的这堆木头扛那边角落里去,我老了,扛不动了。”男人眼睛—亮,连声答应,脱去风衣、礼帽,然后很卖劲儿地把木头扛过去并摆放得整整齐齐。那天晚上,满头大汗的客人心情愉快地在厨房里与主人共进晚餐,然后又踏上了旅程。整个战争期间,城里逃难的人很多,老人家里的那堆木头无数次地被从院子的两头来回扛过,而每搬一次,就会有一个客人与他共进晚餐。其实,那堆木头根本不需要搬动。     
我的心被这个故事深深地触动。这是在我成长的历程中,在我生存的环境里,在我习惯的文化和熟悉的同胞中很陌生的—种感情:当一个人有能力帮助他人时,却小心地把自身的优越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个机会,从而使他觉得自己的受助是因自己付出而得到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